現在身邊朋友都會跟我說它有失眠的問題,還有的朋友已經找上身心科,
來解決自己失眠的問題,而現在有效治療失眠的方式就是服用安眠藥,
但聽身旁的朋友分享,他開始吃安眠藥之後,治療過了好一陣子,
開始想要靠自己,不依靠安眠藥入睡,他怎麼樣都辦不到,他已經臣服於那一顆一顆的藥丸
於是我也去研究了一下安面要到底要如何才能發揮真正的功效,
並減少讓人成癮的機率,我找到四招不被安眠藥綁架的方法
首先
有沒有不當使用安眠藥,可以從使用劑量和時間兩方面初步評估︰
■1.時常超過建議劑量
「如果時常吃超過醫師建議的劑量,就可能潛藏濫用的風險,」。醫師建議一次吃一顆,病人自己增加半顆或一顆;醫師建議一週吃5天,病人自行改成每天吃。這種情形很常見。民眾覺得原來的劑量不足以達到效果,就自行加藥,就像酒愈喝愈多,
■2.用藥時間不對
有些安眠藥除了幫助睡眠,還有鎮靜、減輕焦慮、放鬆肌肉的效用,於是很多人自行改到白天吃,以應付生活壓力,睡前反而不一定吃。「這也是濫用的現象。安眠藥應該在睡前吃,其他時間不該吃。」
不吃藥也能一夜好眠
其實很多大量吃安眠藥的人也自覺到藥愈吃愈多,也不想一直這樣下去,但想到每晚在床上翻來覆去「煎魚」、數羊,盯著天花板到天明,「算了,還是吞顆藥解決痛苦吧,其他事以後再說。」
想擺脫過度依賴安眠藥,需要下點功夫︰
■1.意識到安眠藥的影響
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說,安眠藥可以讓人睡著,但不一定睡得深,不像自然的睡眠可以讓人熟睡、醒來後元氣飽滿。而且長期、大量吃安眠藥,恐怕有記憶力衰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。「意識到安眠藥的影響,才會願意減藥。」
■2.學習非藥物療法
陳錫中聽到有些病人說︰「不吃藥治不好失眠啦。」但他強調,只要好好練習,非藥物療法可以有效改善失眠、減少藥物用量,還可防止偶發性失眠變成慢性失眠。
●規律的作息時間
不管夜裡睡得好不好、睡多久,盡量固定早上起床時間,不要因為失眠就用白天補眠。
●創造睡意
˙如有失眠困擾,盡量不要午睡,避免用掉晚上的睡眠能量。
˙黃昏時做有氧運動,可創造更多的睡眠能量。
●刺激控制法,讓人倒頭就睡
陳錫中說,良好的睡眠習慣就是要讓床跟睡眠產生制約連結,一上床就想睡。但很多人不知不覺養成不利睡眠的刺激連結,比如在床上看書、滑手機、看電視,結果床不再跟睡眠產生連結,上床後身體直接的反應是清醒、興奮,當然難以入睡。
因此,刺激控制法就是要重新建立床跟睡覺的連結︰
˙不在床上做跟睡覺無關的事。
˙有睡意時再上床,如果不睏,不要上床等睡意降臨。
˙躺了20~30分鐘還睡不著,不要一直翻來覆去,否則身體會跟床產生負面的連結,一上床就想到失眠。起來去做點靜態的事,有睡意再躺回床上。
●放鬆減壓,啟動睡意
吳家碩說,很多人失眠是因為無法解除白天的緊張、焦慮,到了晚上仍然緊繃、清醒,需要藉放鬆訓練來幫助睡眠。
放鬆訓練怎麼做?睡前找一處安靜的地方(不建議躺在床上做,因床的功用是睡覺),做20~30分鐘的放鬆訓練,然後帶著睡意上床。包括︰
˙腹式呼吸︰慢慢、深深地吸氣,讓氣往下走,直到腹部微微鼓起,肩膀不聳起,然後慢慢吐氣(最好練到吸氣的兩倍長)。這樣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,讓心跳和緩下來,人得以放鬆。
˙肌肉放鬆︰比如想放鬆肩膀,就先聳肩、繃緊肌肉數秒,然後慢慢鬆開。身體其他部位也可用這個方法放鬆。全身放鬆、柔軟,會更容易進入夢鄉。
˙冥想︰播放輕音樂,然後想像自己置身一處喜歡的地方(比如海邊、森林)。也可以藉精油的芳香營造舒緩的睡前氛圍。
部份醫院開設失眠者的團體治療,會教放鬆技巧,可考慮參加。
「學會非藥物療法,就有條件減少藥物、甚至不靠藥物也能睡,」吳家碩說。很多病人在運用這套方法後告訴他︰「原來我可以不吃藥也睡得著。」找回對睡眠的信心。
■3.了解安眠藥的特性,慢慢減藥
陳錫中說,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(常見商品如「悠樂丁」、「戀多眠」、「樂得眠」等)除了可以安眠,還有部份肌肉放鬆、抗癲癇、抗焦慮的效果,如果已較大量吃這些藥一段時間,突然快速減藥,藥物的效果沒了,身體會出現戒斷症狀,比如煩躁、緊繃、反彈性失眠(失眠比原先更嚴重)、多夢等,很多人受不了,加回原來劑量,等於又被安眠藥綁住了。
新一代的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(常見商品如「使蒂諾斯」、「宜眠安」、「入眠順」)作用比較專一在睡眠,但大量使用還是有抗焦慮、放鬆肌肉的效果,減藥時也會出現戒斷症狀。
許世杰說,減藥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慢慢減,讓身體慢慢適應。建議跟醫師討論怎麼減藥,比如本來一週吃14顆,先減到12顆(有兩天只吃一顆),下一週再減兩顆。絕對不要馬上一顆藥也不吃。
醫師也可能會用其他藥物(如長效鎮靜劑、抗憂鬱劑、抗組織胺等)來取代一部份安眠藥,讓安眠藥可以減量,而且戒斷症狀不會那麼明顯,然後再慢慢減這些替代的藥物。
陳錫中提醒,減藥的前一兩星期多少會出現戒斷症狀,「不要怕,那只是一個過程。只要減藥的方法正確,都能順利降低藥量。」
如果藥物使用量很高,或減藥過程很不舒服,可以考慮住院,醫護人員可以隨時協助。
■4.建立合理的減藥目標
究竟減藥到什麼程度才算成功?
陳錫中建議不妨把目標訂在「合理使用」,而非「完全不用」。就像可以用飲食、運動來控制血壓、血糖,但如果實在降不下來,還是需要藥物。
他認為使用安眠藥可把握「當用則用,當省則省」的原則,「平常用非藥物療法助眠,遇到壓力大的時候,也不排斥藥物。偶爾吃,但生活品質跟天天吃一樣好,這是最理想的。」
推翻自己不合理的想法
曾有病人告訴許世杰︰「醫生,我一星期只吃一顆安眠藥喔。」原來他把安眠藥搗碎,一次只吃一點點。
許世杰說,七分之一的藥量幾乎無效,但病人還是相信有用,恐怕大部份是心理上的依賴。
錯誤的觀念也會加重失眠和對藥物的依賴。
吳家碩說,很多失眠者有不合理的想法,比如「不吃藥我就睡不著」、「一定要睡8小時才有精神」,這些想法引起錯誤的行為,比如過度依賴藥物,或者睡不著還一直躺在床上,想湊滿8小時,結果愈躺愈焦慮,更睡不著。
他會教病人找證據去推翻這些想法。睡眠紀錄就是很好的證據。從每天的入睡及起床時間、有沒有吃安眠藥、起床後精神如何等紀錄,可以發現「有時不吃安眠藥也能睡著」、「偶爾睡不到8小時其實也還好」,慢慢改變想法、減輕焦慮,找回對睡眠的主導權。
吳家碩的病人跟他分享︰「以前我以為只能靠安眠藥睡覺,現在我知道可以先做放鬆訓練,然後調整想法,最後才考慮藥物。」對抗失眠的武器很多,善用它們,讓睡神降臨不再是難事。
【安眠藥這樣吃不上癮】
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羅友倫在《揭開睡眠的真相》中說︰「想成功戒掉高劑量的安眠藥不會比戒毒更輕鬆。」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許世杰提醒,預防勝於治療,與其等到過度依賴安眠藥才想減藥,不如一開始就慎用︰
˙盡量不要每天吃、盡量不要連續吃超過8週。
˙從最低劑量開始吃(通常是一次半顆或一顆),不要自行增加劑量。
˙如果失眠較嚴重,經醫師診斷可連續吃2~3週,睡眠穩定後,建議學習非藥物療法,並跟醫師討論減藥。
˙偶爾遇到壓力大、睡不著,可以吃安眠藥,但要就醫拿藥,不可吃別人的。因為每個人的失眠情形不同,每種藥物的特性也不同,應該經由醫師診斷、開藥。
˙如果安眠藥的效果愈來愈差,應告訴醫師,不要自行多吃。